当前位置: 肆参拓扑网 > 知识问答 > “莲花落”中的“落”是什么意思?

“莲花落”中的“落”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9-28 11:19:07来源:肆参拓扑网

“落”同“唠”,一种说唱形式。

莲花落是评剧的前身,滦州人成兆才改良落子为评剧。“莲花落”是这种小戏曲的程式化常见用词,我见过明代的一篇“十不亲”其结尾就是“莲花落”。落的本意就是“下落”,变成“莲花落”之后有了落子的意思,正音: lao四声zi,因为在北方土语里落音lao

1. “落”同“唠”,一种说唱形式。 2. “莲花落”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太原莲花落流行于太原、晋中、吕梁各县。 莲花落,北方民间曲种之一。唐宋时已形成,名为“莲花乐”,《辞源》引《续传灯录》有“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之语。元代以后,民间多称为“莲花落”,俗称“落子”。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即云:“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之花鼓戏也。” 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初是僧侣云游、募化时诵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后来,大量僧侣因禁佛事件还俗,遂将此曲传入民间。唐武宗在位仅6年,就连续4年大举禁佛,共拆寺庙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五代时,后周世宗(亦在位6年)于显德二年(955)禁佛,废寺3336所。此后,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北方大批僧尼流落民间,沦为乞丐,故《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称,莲花落于“宋代开始流行民间,为丐者乞讨时所唱,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这也是莲花落成为北方曲艺品种的历史原因。 莲花落在宋代后流布甚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均有流传。山西莲花落产生年代缺少确凿证据,有学者认为清道光年间由河南难民传入山西晋中,与当地方言、风俗融合,遂产生了晋中莲花落,流行于晋中、太原以及吕梁各县。20世纪四五十年代,晋中莲花落突出的代表艺人是李连根。约民国年间,又有山西左云莲花落产生,流行于大同、内蒙古等地。太原莲花落的产生虽然较晚,但经历非凡。20世纪60年代,晋中莲花落艺人年迈,弃艺务农,传承乏人,濒临灭绝。太原市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选中了莲花落这一曲艺发展方向,登门拜师,向李连根学习晋中莲花落的表演技艺。同时,挖掘整理出一批晋中莲花落段子。在此基础上,曹强以太原方言开始改造晋中莲花落,为了使这一民间艺术被广大群众认可,曹强坚持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从唱腔、语言、句式、板式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将它定名为“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以竹板击节,无须其他乐器伴奏,唱腔为段落体。每段开头和结尾用唱腔,中间用韵白或道白叙述故事情节,尤以摹拟人物言行见长,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尾句唱腔用抖“包袱”形式结束,画龙点睛,妙趣横生。说唱语言多用太原方言,极富生活气息,斟词酌句幽默别致。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成为太原人一时的

落 lào 〈名〉 曲艺名。北方对“莲花落”的俗称。又泛指各种曲艺杂耍 [laozi,lotus laozi]。如:落子馆(演北方曲艺杂耍的场所)

免责声明:文章数据由网友投稿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Copyright ©2020-2024 肆参拓扑网 (www.43tp.com)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2010180号-11